为什么我们会喜欢第九艺术
死亡细胞 100 小时纪念
Dead Cells 是我第一款在 Steam 上购入并且游玩时长达到 100 小时的游戏。从暑假一直到现在,基本上每天都会打开玩一会。从一开始的零细胞萌新,到现在的四细胞老手;从连牢房都出不了到现在无伤速通前三层,我越来越趋于熟练,对这款游戏也越来越喜爱,入手了除恶魔城的全部 DLC,还专门购入了手柄提升游戏体验。也是从死亡细胞开始,我开始对 Roguelike 游戏产生了兴趣,最近也开始玩 Slay the Spire。我觉得肉鸽最迷人的一点,就在它的随机性,每一把都可能是不一样的配置,但是流程又是固定的,这就是“在确定性中寻找不确定性”的魅力,让人欲罢不能,大呼过瘾。
作为新世纪艺术形式的游戏
法国文豪维克多·雨果(Victor Hugo)在巴黎圣母院中,用了整整一章的体量来探讨“这个将要杀死那个”,也就是作为中世纪旧艺术形式的雕塑,被新艺术形式——绘画取代。其实这种对于艺术的兴起和衰落的探讨,在历史上一直存在,并且以不同的形式反复出现:20 世纪照相机的发明,带来了摄影艺术,也引发了人们对于绘画衰落的担忧;电影和流行音乐的兴起,对戏剧和音乐会的地位产生冲击。随着技术和生产力的进步,艺术的表现形式一直都是在变化着的,门类更加丰富,自身的结构也趋于成熟。
对于我们的时代,这种新的艺术形式就是游戏。游戏融合了文学、音乐、电影以及建筑的种种特点,是声、光、影的综合性演出。与以往艺术的不同之处在于,游戏更加强调的玩家的交互性。实际上,游戏之所以令人着迷,正是因为它反馈的及时性,玩家的每一次操作都可能对游戏的发展产生影响。刚刚接触一款游戏的新手玩家,可能会因为不了解游戏机制而十分困惑,而在不断的学习和试错之后,玩家就能体验到不断的正反馈,也就是“入门”了。部分玩家可能会进一步去探索游戏的机制和玩法,玩家之间的相互交流也就形成了规模庞大的游戏社区。
游戏的成瘾机制其实也正在于这种正反馈的不断叠加。通过学习和理解游戏的机制来达到更高的层次,和学习考高分没有本质上的区别,二者都是因为正反馈而坚持做下去,越做越好。只不过大多数游戏的正反馈更容易获得罢了,好的游戏应该有容易、强烈并且持久的正反馈,也就是“好玩”。对比来看,学习带来的正反馈虽然不易达成,但是胜在学无止境,没有停止的那一天,而且后劲十足。
电子游戏是一种崭新的艺术门类,也注定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浪潮。不玩游戏的人生就像没有看过书、听过音乐的人生一样,都是不值得过的人生。
NO GAME, NO LIFE